巩义市仁源水处理材料厂
联系人:孙经理
手机:15838253283(微信同号)
电话:0371-66557686
邮箱:1813885391@qq.com
地址:河南省巩义市工业园区
新款硫酸亚铁生产厂家国央企强势进场环保行业,是“国进民退”还是“国民共进”?
新款硫酸亚铁厂家国央企强势进场环保行业,是“国进民退”还是“国民共进”?环保行业一直是“跨界”者的首选之地,甚至可称为“兵家必争之地”。香饽饽”身份似乎已经藏不住了,于是国资央企凭借“根正苗红”的良好品牌和资金优势强势进场。
伴随着国央企强势进军,地方环保集团开始迅速崛起,国企构建的平台也大显身手,这个时候环保民企如何在三国博弈中夹缝中求生?有人说这是外行对内行的强取豪夺,有人说这是洗牌重组的好机会。当然,更多的是对局势的捉摸不透。
国央企大规模地进入已成定局,对环保行业而言,究竟是喜是忧?不妨从以下几点来看。
01
“国家队”强势进场环保行业,背后的底气是什么?
大批国企央企同时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做同样的事,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下,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市场逐利行为。
目前,46家央企的112家下属企业有环境业务,涉及环境产业里水、固废、大气领域的方方面面,既有传统的水、固废、大气污染治理,如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垃圾焚烧发电、脱硫脱硝等,也有新兴的河道流域治理、环境修复等,还有少量的金融类央企为环境产业提供融资、信托等方面的服务。
从最早的建筑巨头葛洲坝,在2015年PPP最盛之时通过收并购强势杀入环保领域,在环保行业大洗牌之时也让许多竞争对手忌惮不已。与此同时收购了凯丹水务,率先吹响了当年国企进军环保市场的“号角”。
其中较为惹眼的当属三峡集团成立的长江环保集团,自从进军环保以来,其以坐火箭的势头迅猛发展。
一方面以快马加鞭之势,拿下多个亿级、几十亿级的大单;
另一方面入股水务上市公司并与各地签署合作协议。
种种迹象均符合国央企“我们进来并不是跟大家抢利益、抢蛋糕”的自我定位,又切实促进了环保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相当一部分案例中,国企央企是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凭借着资本和资源强势进场。
他们强势进入的底气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看到了环保行业的迅速发展和资金瓶颈,于是带着补给就开始冲进了环保地盘。
另一方面国央企在原本赛道发展到一定瓶颈期,面临转型的内在需求,于是开始进入环保领域。
02
当环保民企遇到国家队“接盘”,又该何去何从?
环保民企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钱荒”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大家担心国央企闯入的同时,已经有人开始向国央企伸出橄榄枝。
由于民企发展比较激进,负债率普遍较高,企业短债长投、资金错配现象突出,面临去杠杆和金融监管纠偏的压力比较大,从而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比如东方园林、启迪桑德、碧水源等,都出现现金流危机,从而主动请央企进入。
长期来看,民企引入国央企有助于解决短期内的“钱荒”问题,同时也能够对接更加丰富的地方政府资源。在国央企这颗大树下,民企投融资“纾困”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同时助力企业重归高增长轨道。
环保市场一开始比较小,不太适合大体量的企业进来,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环保市场空间也在不断增长。
而现在一些国央企也面临着要找到新发展领域的问题,作为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又有很大市场需求的环保产业就能够很好的契合国央企的需求。
当然很多人也在担心在国央企的冲击下,民企能否坚守阵地。大浪只是加快了淘沙的速度,谁将成为中流砥柱,谁会成为领跑者,还要凭借扎实的体系能力和核心技术。
因为环境污染治理归根结底是个技术活,光有投资是不能确保环境污染治理的目标达成,还需要环境技术、环境设备、环境专业服务能力。
03
行业开始大洗牌,是“国进民退”还是“国民共进”?
十四五期间,国家对国央企在战略层面提出指导,概括起来就两个核心:一是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二是通过混改提升自身效率。通俗点来讲,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国、民一起搞事情。
虽然国央企凭借属地、资本、政企关系等优势,已经成为环保市场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但是民企则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两者的结合对于行业而言无疑可以形成良性互补。用“分工明显,各具优势”这8个字来形容国企和民企的关系再恰当不过。
央企的进入让民企的资金状况和融资能力得到了改善。“救命”成功后制度能否相融,管理能否提升,能否适应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还需要时间,需要看重组优化的结果。
无所谓“民企没落,国央企凶猛”,如果双方优势互补,也是接通资本及市场资源的一部好棋。
国央企要做的是静心下来,扛起投资大旗、进行资源整合,做一些集中式的环境整治。民企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找准自己的定位,扬长避短,凝聚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环境产业不是投资型产业,也不是基建型产业,它归根结底是一个“技术服务型”产业。其核心是“服务”,要把污染治理好,实现环境的改善,而不仅仅是“砸钱”。
同时对于环保企业来说,不断加强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创新是关键。只有拥有自己的硬核之后,才能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有立足之地。